4月15日:鐵達尼號沉沒

1755年——英國文學家塞繆爾·約翰遜編撰的《約翰遜字典》出版,成為第一部正式的英文辭典。

  1861年——林肯政府發布討伐令,向南部聯盟宣戰,南北戰爭爆發。

  1865年——安德魯·約翰遜當任美國總統。

  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在希臘雅典結束。

  1907年——俄國和日本軍隊撤離滿洲

  1912年——鐵達尼號與冰山相撞后沉沒

  1914年——中國拒絕接受麥克馬洪線

  1917年——黃興歸葬岳麓山

  1919年——《新青年》提倡男女公開社交

  1921年——加拿大醫師班廷與貝斯特一同發現了胰島素。班廷后來在多倫多大學與麥克勞德合作,獲得治療糖尿病效果穩定的激素。他和麥克勞德兩人因發現胰島素而共獲19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將部分獎金分給貝斯特。班廷1941年2月21日在二戰一次執行任務時因飛機失事而遇難,享年50歲。

  1926年——軍閥禁止劉海粟用裸體模特兒教學

  1927年——繼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蔣介石開始在廣州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工人積極分子,制造了血腥的“四·一五”廣州大屠殺。

  1942年——中國遠征軍解仁安恙英軍之圍

  1946年——中共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兩萬余人突襲長春,東北國共內戰全面爆發。

  1947年——杰基·羅賓森成為首位登上美國職棒大聯盟的黑人球員。

  1955年——美國企業家雷·克拉克在伊利諾伊州開設了他的首個獲得特許經營的麥當勞餐廳。

  1957年——第一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舉行。從第一屆開始,以后每年的春季和秋季中國都在廣州各舉行一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會期1個月。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從當年起把每年兩屆的交易會規模縮小,每屆的時間由原來的1個月縮短為20天。1989年開始每年兩次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縮短會期,由原來的20天改為15天。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自第101屆(2007年4月15日開幕)開始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實行自由化政策

  1972年——中國與毛裏求斯共和國建交,毛裏求斯位于非洲東南印度洋上,首都路易港。

  1975年——黎巴嫩內戰爆發

  1983年——東京迪士尼樂園開幕。

  1984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評選的全國優秀班導發獎大會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大會向全國優秀班導代表頒發了金質獎章和證書。這次評選活動共在全國各地評選出優秀班導2913人。

  1985年——中美合作制造飛機協定生效

  1986年——當日凌晨,美國以打擊恐怖主義為借口,出動3艘航空母艦、34艘其他艦船和包括18架F-111戰斗轟炸機在內的幾百架飛機對利比亞進行代號為“黃金峽谷”的突然空襲,大規模超低空轟炸首都的黎波裏和重要港口班加西市。在這次空襲中,利比亞共損失了14架飛機、雷達站5座并傷亡700余人。

  1989年——英國發生希爾斯堡足球慘案

  1989年——胡耀邦去世。

  1991年——“希望工程”開始實施

  1994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

  1994年——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最后檔案簽署

  1997年——圣城麥加莫納地區發生大火

  1998年——美國國民銀行與美洲銀行合并

  2002年——當日10時40分,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67客機在韓國釜山機場附近墜毀。這是中國國際航空公司47年來首次失事。機上有飛行員3人,乘務員8人,旅客155人,生還38人。 2007年——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舉行,劉青云奪得最佳男主角,鞏俐奪得最佳女主角。香港童星吳澋滔以10歲年齡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史上最年輕的“最佳男配角”和“最新新演員”得獎者。

  2008年——美國洛杉磯市市長將4月15日命名為“瑪麗亞·凱莉日”,以慶祝她第十八次榮登告示牌單曲榜榜首。

  2011年——博鰲亞洲論壇2011年年會在海南省博鰲開幕,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開幕大會上發表題為“推動共同發展共建和諧亞洲”的主旨演講。[1]

  出生

  1452年——列奧納多·達·芬奇出生,義大利畫家(逝世1519年)

  1642年——蘇萊曼二世,奧斯曼帝國的蘇丹。(逝于1691年)

  1684年——葉卡捷琳娜一世,俄羅斯帝國女皇。(逝世1727年)

  1707年——倫哈德·歐拉出生,瑞士數學家(逝世1783年)

  1786年——約翰·富蘭克林,英國船長及北極探險家。(逝于1847年)

  1793年——瓦西裏·雅可夫列維奇·斯特魯維,俄國天文學家。(逝于1864年)

  1797年——阿道夫·梯也爾出生,法國政治家和歷史學家

  1800年——詹姆斯·克拉克·羅斯出生,英國探險家(逝世1862年)

  1832年——威廉·布施出生,德國詩人(逝世1908年)

  1833年——馬克斯韋爾·T·馬斯特斯,英國植物學家、生物分類學家。(逝于1907年)

  1843年——亨利·詹姆斯,美國小說家及評論家。(逝于1916年)

  1852年——圣福若瑟,天主教在華著名傳教士。(逝于1908年)

  1858年——愛米爾·杜爾凱姆,法國社會學家。(逝于1917年)

  1874年——約翰尼斯·斯塔克,德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逝于1957年)

  1886年——尼古拉·古米廖夫,俄羅斯詩人,阿克梅派創始人之一。(逝于1921年)

  1912年——朝鮮領導人金日成誕生。(逝世于1994年)

  1916年——任繼愈,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家,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逝于2009年)

  1950年——孫立群,著名歷史學家,《百家講壇》主講人

  1959年-----英國奧斯卡影后艾瑪湯普森出生

  1984年——陳玘出生,中國桌球運動員。左手橫握球拍,兩面弧圈球打法,正手殺傷力強、球風兇悍。2004年雅典奧運會,陳玘作為最后時刻憑借生死戰殺出的黑馬,與馬琳搭檔奪得男雙金牌。

  1976年——臺灣歌手林智文出生(第一代麻吉成員)

  1978年——日本搖滾樂團NAIFU主唱荒神直規出生

  1987年——臺灣歌手謝和弦出生(搖滾樂隊海平面主唱)

  1990年——英國小演員艾瑪·沃特森出生

  1991年——日本杰尼斯事務所hey say jump成員有岡大貴出生

  逝世

  69年——鄂圖逝世,羅馬帝國皇帝(出生32年)

  1765年——羅蒙諾索夫逝世,俄國學者、詩人

  1865年——亞伯拉罕·林肯遇刺逝世,14日晚10時15分,在華盛頓福特劇院遇刺。

  1980年——法國著名哲學家、劇作家、小說家、當代文化生活中的國際知名人物、法國存在主義的首倡者讓·保羅·薩特逝世,享年75歲。他的《話語》獲1964年諾貝爾文學獎。其主要著作還有4卷本的《福樓拜》、長篇小說《自由之路》等。

  1986年——中國著名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蔣兆和在北京逝世,終年82歲。幾十年來,他以自己的藝術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對黑暗勢力的無情鞭撻,對新中國滿腔熱忱的歌頌,為現代中國人物畫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198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4歲。

  1990年——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世界最著名的影星之一、美國女影星格雷塔·洛維薩·嘉寶去世,享年85歲。嘉寶出生在瑞典,1924年去美國好萊塢,主演過很多影片,其中著名的有《瑞典女王》、《大飯店》、《茶花女》、《安娜·卡列尼娜》和《尼諾奇卡》等,1951年加入美國籍,1954年獲奧斯卡特別獎。

  1998年——紅色高棉前領導人波爾布特病逝

  2004年——當日凌晨,河南省登封市員警局黨委書記、局長任長霞,在偵破案件從鄭州返登封途中,因14日夜突遇車禍傷勢過重而犧牲,年僅40歲。因工作成績突出,她先后被授予或追授全國員警系統一級英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十大女杰、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人民警察等稱號。

  2009年——魏顯德逝世。生前是重慶故事大王,享年86歲。

  節日

  潑水節,也就是泰國新年。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4月16日之間。

  源于印度,曾經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其后為佛教所吸收,經緬甸傳入云南傣族地區,時間約在十三世紀末至十四世紀初,距今有700年歷史。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增大,潑水節的習俗也日益廣泛。潑水節為傣族新年的慶祝活動,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間。屆時人們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潑水,用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到處歡聲笑語,充滿了節日氣氛。

  潑水節另一項引人注目的活動是劃龍舟,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那時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語稱之為“麥帕雅晚瑪”,節日的氣氛達到了高潮。穿著節日盛裝的民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潑水節的活動內容豐富,其它的還有放高升、斗雞、跳孔雀舞等,人們身著盛裝,喜氣洋洋,場面極為熱烈!

  美國洛杉磯市市長更是將4月15日命名為“瑪麗亞·凱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