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再見,青年你好
我們通常說“時間是把殺豬刀”,多是貶義;但從某種角度來看,時光是任何人都無法抵擋的,它是療傷的藥,也是讓人成長的武器。
假如有時光儀的話,我們可以鉆進大熊家的抽屜,去2009年走一走:那時候有一個叫謝和弦的年輕人,剛剛22歲,發了第一張專輯叫做《雖然很芭樂》時,他是典型的E時代青年,喜歡自拍,喜歡拍別人,喜歡嘻嘻哈哈,沒正經,熱愛彈吉他唱歌,歌跟鏡頭一樣,都記錄著自己所見的一切。在《雖然很芭樂》之后的8個月,他又獻上了一張叫做《地球其實沒有那麼危險》的EP,這其中的元素要比《雖然很芭樂》豐富不少,但就整體而言,缺乏一條主線作為支撐,有些凌亂,亦不成體系。
好了,我們該從時光儀回來了。如今是兩年之后了,在這期間,謝和弦還有過入伍的經歷,雖然謝和弦寫歌的速度依舊飛快,也照舊會唱“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但他開始成長起來,不再是一根筋通到底了。這一次,他推出的新專輯命名為《于是長大以后》,一如字裏行間所表達的一般,那條成長的的軌跡便清晰可見——過去的那個少年已經在向我們揮手,一個更成熟的青年回來了。
時間那把刀在他身上作了什麼改變呢?也許每一個有過如此經歷的人都有所體會,最簡單的,從學校進入社會的畢業生通常會被磨去棱角。謝和弦的這兩年,多少跟這種經歷有些相似。人們不難發現他的改變,但這不是妥協,他并沒有丟失最單純的本質。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叫“換位思考”,“開始慢慢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在《于是長大以后》裏,能聽到什麼呢?以《于是長大了以后》為例,唱的是破碎的童年假象、不過期的夢想和不放棄的打拼:先前的單純,在現實面前都變成了一張脆弱的紙,經歷搓揉過后,才發覺那變形和模糊的美好記憶不再重復。歌中有句詞,說得很在理,甚至可以給他人借鏡人生。“認命的接受,不認命也接受,只是受傷還受用”,而這便是殘酷的成長。至于《寂寞瘋了》,即便說的是對岸的例子,歌中的故事也通用,這是一個飛速發展的網路時代,管你的是“非死不可”還是“人人網”,管你的是“無名小站”還是“開心網”,管你的是“推特”還是“微博”,人人隱藏在螢幕背后的神秘和孤獨催生了無數的寂寞。這兩首歌的種種寫實,比起他先前寫的那種自我催生的早熟(《過來人》和《我們都成了大人》)中要自然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