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鐵達尼號沉沒

1755年——英國文學家塞繆爾·約翰遜編撰的《約翰遜字典》出版,成為第一部正式的英文辭典。

  1861年——林肯政府發布討伐令,向南部聯盟宣戰,南北戰爭爆發。

  1865年——安德魯·約翰遜當任美國總統。

  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在希臘雅典結束。

  1907年——俄國和日本軍隊撤離滿洲

  1912年——鐵達尼號與冰山相撞后沉沒

  1914年——中國拒絕接受麥克馬洪線

  1917年——黃興歸葬岳麓山

  1919年——《新青年》提倡男女公開社交

  1921年——加拿大醫師班廷與貝斯特一同發現了胰島素。班廷后來在多倫多大學與麥克勞德合作,獲得治療糖尿病效果穩定的激素。他和麥克勞德兩人因發現胰島素而共獲19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將部分獎金分給貝斯特。班廷1941年2月21日在二戰一次執行任務時因飛機失事而遇難,享年50歲。

  1926年——軍閥禁止劉海粟用裸體模特兒教學

  1927年——繼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蔣介石開始在廣州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工人積極分子,制造了血腥的“四·一五”廣州大屠殺。

  1942年——中國遠征軍解仁安恙英軍之圍

  1946年——中共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兩萬余人突襲長春,東北國共內戰全面爆發。

  1947年——杰基·羅賓森成為首位登上美國職棒大聯盟的黑人球員。

  1955年——美國企業家雷·克拉克在伊利諾伊州開設了他的首個獲得特許經營的麥當勞餐廳。

  1957年——第一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舉行。從第一屆開始,以后每年的春季和秋季中國都在廣州各舉行一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會期1個月。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從當年起把每年兩屆的交易會規模縮小,每屆的時間由原來的1個月縮短為20天。1989年開始每年兩次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縮短會期,由原來的20天改為15天。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自第101屆(2007年4月15日開幕)開始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實行自由化政策

  1972年——中國與毛裏求斯共和國建交,毛裏求斯位于非洲東南印度洋上,首都路易港。

  1975年——黎巴嫩內戰爆發

  1983年——東京迪士尼樂園開幕。

  1984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評選的全國優秀班導發獎大會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大會向全國優秀班導代表頒發了金質獎章和證書。這次評選活動共在全國各地評選出優秀班導2913人。

  1985年——中美合作制造飛機協定生效

  1986年——當日凌晨,美國以打擊恐怖主義為借口,出動3艘航空母艦、34艘其他艦船和包括18架F-111戰斗轟炸機在內的幾百架飛機對利比亞進行代號為“黃金峽谷”的突然空襲,大規模超低空轟炸首都的黎波裏和重要港口班加西市。在這次空襲中,利比亞共損失了14架飛機、雷達站5座并傷亡700余人。

  1989年——英國發生希爾斯堡足球慘案

  1989年——胡耀邦去世。

  1991年——“希望工程”開始實施

  1994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

  1994年——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最后檔案簽署

  1997年——圣城麥加莫納地區發生大火

  1998年——美國國民銀行與美洲銀行合并

  2002年——當日10時40分,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67客機在韓國釜山機場附近墜毀。這是中國國際航空公司47年來首次失事。機上有飛行員3人,乘務員8人,旅客155人,生還38人。 2007年——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舉行,劉青云奪得最佳男主角,鞏俐奪得最佳女主角。香港童星吳澋滔以10歲年齡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史上最年輕的“最佳男配角”和“最新新演員”得獎者。

  2008年——美國洛杉磯市市長將4月15日命名為“瑪麗亞·凱莉日”,以慶祝她第十八次榮登告示牌單曲榜榜首。

  2011年——博鰲亞洲論壇2011年年會在海南省博鰲開幕,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開幕大會上發表題為“推動共同發展共建和諧亞洲”的主旨演講。[1]

  出生

  1452年——列奧納多·達·芬奇出生,義大利畫家(逝世1519年)

  1642年——蘇萊曼二世,奧斯曼帝國的蘇丹。(逝于1691年)

  1684年——葉卡捷琳娜一世,俄羅斯帝國女皇。(逝世1727年)

  1707年——倫哈德·歐拉出生,瑞士數學家(逝世1783年)

  1786年——約翰·富蘭克林,英國船長及北極探險家。(逝于1847年)

  1793年——瓦西裏·雅可夫列維奇·斯特魯維,俄國天文學家。(逝于1864年)

  1797年——阿道夫·梯也爾出生,法國政治家和歷史學家

  1800年——詹姆斯·克拉克·羅斯出生,英國探險家(逝世1862年)

  1832年——威廉·布施出生,德國詩人(逝世1908年)

  1833年——馬克斯韋爾·T·馬斯特斯,英國植物學家、生物分類學家。(逝于1907年)

  1843年——亨利·詹姆斯,美國小說家及評論家。(逝于1916年)

  1852年——圣福若瑟,天主教在華著名傳教士。(逝于1908年)

  1858年——愛米爾·杜爾凱姆,法國社會學家。(逝于1917年)

  1874年——約翰尼斯·斯塔克,德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逝于1957年)

  1886年——尼古拉·古米廖夫,俄羅斯詩人,阿克梅派創始人之一。(逝于1921年)

  1912年——朝鮮領導人金日成誕生。(逝世于1994年)

  1916年——任繼愈,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家,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逝于2009年)

  1950年——孫立群,著名歷史學家,《百家講壇》主講人

  1959年-----英國奧斯卡影后艾瑪湯普森出生

  1984年——陳玘出生,中國桌球運動員。左手橫握球拍,兩面弧圈球打法,正手殺傷力強、球風兇悍。2004年雅典奧運會,陳玘作為最后時刻憑借生死戰殺出的黑馬,與馬琳搭檔奪得男雙金牌。

  1976年——臺灣歌手林智文出生(第一代麻吉成員)

  1978年——日本搖滾樂團NAIFU主唱荒神直規出生

  1987年——臺灣歌手謝和弦出生(搖滾樂隊海平面主唱)

  1990年——英國小演員艾瑪·沃特森出生

  1991年——日本杰尼斯事務所hey say jump成員有岡大貴出生

  逝世

  69年——鄂圖逝世,羅馬帝國皇帝(出生32年)

  1765年——羅蒙諾索夫逝世,俄國學者、詩人

  1865年——亞伯拉罕·林肯遇刺逝世,14日晚10時15分,在華盛頓福特劇院遇刺。

  1980年——法國著名哲學家、劇作家、小說家、當代文化生活中的國際知名人物、法國存在主義的首倡者讓·保羅·薩特逝世,享年75歲。他的《話語》獲1964年諾貝爾文學獎。其主要著作還有4卷本的《福樓拜》、長篇小說《自由之路》等。

  1986年——中國著名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蔣兆和在北京逝世,終年82歲。幾十年來,他以自己的藝術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對黑暗勢力的無情鞭撻,對新中國滿腔熱忱的歌頌,為現代中國人物畫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198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4歲。

  1990年——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世界最著名的影星之一、美國女影星格雷塔·洛維薩·嘉寶去世,享年85歲。嘉寶出生在瑞典,1924年去美國好萊塢,主演過很多影片,其中著名的有《瑞典女王》、《大飯店》、《茶花女》、《安娜·卡列尼娜》和《尼諾奇卡》等,1951年加入美國籍,1954年獲奧斯卡特別獎。

  1998年——紅色高棉前領導人波爾布特病逝

  2004年——當日凌晨,河南省登封市員警局黨委書記、局長任長霞,在偵破案件從鄭州返登封途中,因14日夜突遇車禍傷勢過重而犧牲,年僅40歲。因工作成績突出,她先后被授予或追授全國員警系統一級英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十大女杰、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人民警察等稱號。

  2009年——魏顯德逝世。生前是重慶故事大王,享年86歲。

  節日

  潑水節,也就是泰國新年。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4月16日之間。

  源于印度,曾經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其后為佛教所吸收,經緬甸傳入云南傣族地區,時間約在十三世紀末至十四世紀初,距今有700年歷史。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增大,潑水節的習俗也日益廣泛。潑水節為傣族新年的慶祝活動,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間。屆時人們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潑水,用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到處歡聲笑語,充滿了節日氣氛。

  潑水節另一項引人注目的活動是劃龍舟,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那時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語稱之為“麥帕雅晚瑪”,節日的氣氛達到了高潮。穿著節日盛裝的民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潑水節的活動內容豐富,其它的還有放高升、斗雞、跳孔雀舞等,人們身著盛裝,喜氣洋洋,場面極為熱烈!

  美國洛杉磯市市長更是將4月15日命名為“瑪麗亞·凱莉日”

謝和弦:《于是長大以后》 [1]

我們通常說“時間是把殺豬刀”,多是貶義;但從某種角度來看,時光是任何人都無法抵擋的,它是療傷的藥,也是讓人成長的武器。

  

  

   少年再見,青年你好

   我們通常說“時間是把殺豬刀”,多是貶義;但從某種角度來看,時光是任何人都無法抵擋的,它是療傷的藥,也是讓人成長的武器。

   假如有時光儀的話,我們可以鉆進大熊家的抽屜,去2009年走一走:那時候有一個叫謝和弦的年輕人,剛剛22歲,發了第一張專輯叫做《雖然很芭樂》時,他是典型的E時代青年,喜歡自拍,喜歡拍別人,喜歡嘻嘻哈哈,沒正經,熱愛彈吉他唱歌,歌跟鏡頭一樣,都記錄著自己所見的一切。在《雖然很芭樂》之后的8個月,他又獻上了一張叫做《地球其實沒有那麼危險》的EP,這其中的元素要比《雖然很芭樂》豐富不少,但就整體而言,缺乏一條主線作為支撐,有些凌亂,亦不成體系。

  好了,我們該從時光儀回來了。如今是兩年之后了,在這期間,謝和弦還有過入伍的經歷,雖然謝和弦寫歌的速度依舊飛快,也照舊會唱“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但他開始成長起來,不再是一根筋通到底了。這一次,他推出的新專輯命名為《于是長大以后》,一如字裏行間所表達的一般,那條成長的的軌跡便清晰可見——過去的那個少年已經在向我們揮手,一個更成熟的青年回來了。

  時間那把刀在他身上作了什麼改變呢?也許每一個有過如此經歷的人都有所體會,最簡單的,從學校進入社會的畢業生通常會被磨去棱角。謝和弦的這兩年,多少跟這種經歷有些相似。人們不難發現他的改變,但這不是妥協,他并沒有丟失最單純的本質。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叫“換位思考”,“開始慢慢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在《于是長大以后》裏,能聽到什麼呢?以《于是長大了以后》為例,唱的是破碎的童年假象、不過期的夢想和不放棄的打拼:先前的單純,在現實面前都變成了一張脆弱的紙,經歷搓揉過后,才發覺那變形和模糊的美好記憶不再重復。歌中有句詞,說得很在理,甚至可以給他人借鏡人生。“認命的接受,不認命也接受,只是受傷還受用”,而這便是殘酷的成長。至于《寂寞瘋了》,即便說的是對岸的例子,歌中的故事也通用,這是一個飛速發展的網路時代,管你的是“非死不可”還是“人人網”,管你的是“無名小站”還是“開心網”,管你的是“推特”還是“微博”,人人隱藏在螢幕背后的神秘和孤獨催生了無數的寂寞。這兩首歌的種種寫實,比起他先前寫的那種自我催生的早熟(《過來人》和《我們都成了大人》)中要自然得多。

[新聲報到011]謝和弦:嚴肅的音樂玩樂家

搜狐音樂訊 (統籌\張穎 影片\張科明 圖\劉濤)謝和弦,出生時阿公取得名字注定了這個男孩與音樂的緣分。少小離家,經歷青春期的叛逆、盲目卻始終堅持一顆“玩音樂”的心。后來不小心玩出一張《雖然很芭樂》,又不小心入圍第21屆金曲獎最佳新人獎,被媒體盛譽為“周杰倫+林強”的綜合體。如日中天時他卻突然拋去參軍,一年后他帶了這張《于是長大了以后》。

  如今安穩坐在對面采訪的謝和弦,有著超越年齡的自省與謙和。他說長達一年的兵役帶給他思考的機會,而鄉下的家人則指引了他觀察世界的態度。他還警告還沒長大的小孩“不要隨便瞧不大人”。談及對未來的構想規劃,謝和弦用莊子的一句話回答:“道在螻蟻,希望能嘗盡各個階層人的心聲。”

  長大以后:不要隨便瞧不起大人

  搜狐音樂:新專輯后的第一反應就是,謝和弦確實長大了。少了《雖然很芭樂》時候的尖銳和棱角,少了憤怒。開始愿意站在別人的位置上思考問題,接納“長大”帶來的變化。這些是入伍那段時間給你帶來的改變嗎?

  謝和弦:服兵役只是一根導火索,真正的改變還是來自于家人的力量。我離家已經八九年,身上的熱血憧憬也慢慢退去,習慣“活著就好了,是家人讓我找回真實的感動。專輯《柳樹下》這首歌就是根據阿公阿麼的故事創作的,就算是很微小的故事也能帶來很大感動,這才是我認為音樂人應該做的事。

  搜狐音樂:專輯的第二首歌《寂寞瘋了》,是講現代人迷失在網路裏,然后越來越寂寞。按說你應該是泡在網上聊天、玩遊戲的那種年輕人,怎麼會寫出這麼自省的一首歌?

  謝和弦:誠實說,我以前也是那樣的小孩。我通過朋友和冬粉在部落格的留言觀察到,這一代年輕人在網上什麼都敢說敢做,好像很勇敢的樣子。可一旦離開電腦踏入社會,很多人都是畏畏縮縮,網路上的把錢全都不見了,真實世界裏的朋友、家人也都照顧不到。所以我希望大家能把這兩個世界分開,離開網路,我還是我自己。

  搜狐音樂:如果有機會和以前的自己對話,你想要跟他說什麼呢?

  謝和弦:我會笑笑他,“哇,你這是這個樣子,真的很可愛”。但我還是會保留他,不會改變他。這些年越來越發現其實活了這麼多年,最快樂的還是在老家那個我,自在,無憂無慮。就像老家的阿公阿麼,以前總想著我要賺大錢給他們買最好的東西,后來發現他們根本不在乎,他們只要你陪他們吃飯、講閩南話就很開心了。

  搜狐音樂:作為一個已經"長大了以后"的年輕人對現在還沒有長大的孩子有什麼說的?

  謝和弦:不要隨便瞧不起大人,老道有老道裏的好。雖然古板古早,但你一定用的到。

09華語樂壇創作新人 謝和弦曾軼可凸顯風格(圖)

騰訊音樂訊 音樂創作是推動樂壇發展最基礎的力量,在不甚景氣的唱片市場,能夠唱念做打、十八般武藝都精通的全能型歌手才能夠順應市場的需要,不假他人的音樂創作模式既能完整統一的呈現自我音樂的個性和風格,又能相對最佳化制作成本。新人作為流行音樂的新生力量,是華語樂壇未來式,當今的一線的天王天后,在做新人時就是公眾矚目的焦點、熠熠生輝的新星。現在判定新人的標準,仍是以唱片而不是用知名度作為指標,在09年發行首張專輯的藝人,便可算作09年的新人。貌似是的新人王嘯坤丁當,其實在今年已經發行自己的第二張專輯。在歲末回2009年的華語樂壇,當然也像往年一樣,歌照唱、舞照跳、緋聞繼續笑。從音樂的角度,卻是乏善可陳。說到創作新人這一塊,更是屈指可數。

  

09華語樂壇創作新人 謝和弦曾軼可凸顯風格(圖)

  有人把今年的謝和弦與去年的盧廣仲相提并論,認為謝和弦也與去年的盧廣仲一樣,大有樂壇黑馬之姿,雖然沒有突出的外型,但憑借原創作品和公眾口碑便能在短時間內成功竄紅。謝和弦今年4月份在自己22歲生日當天發行的首張個人創作專輯《雖然很芭樂》,才上市兩天,就沖上了臺灣銷量五大金榜第6名。

  出道六年后才推出首張個人專輯,87年出生、來自臺灣南部的鄉下小孩,謝和弦似乎走了一條很長的路,16歲在《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被選為年度新秀冠軍;曾參演《花樣少年少女》(臺灣版日本版)、當過S.H.E歌曲MV的 男主角,玩過地下樂團。在一堆歌手都在轉行的當下,謝和弦卻一直堅持創作,09年厚積礴發,發表了2張EP、一張專輯和一本文字創作集。謝和弦在音樂中不設限的想象力直接說出了新世代的心聲,也代表了新世代的態度,所有他說過的話,更是歌迷們網上收藏視為珍寶的和弦語錄;其中,今年3月發行的EP《我叫做謝和弦》和4月發行的專輯《雖然很芭樂》都是展現謝和弦個人音樂風格的創作音樂專輯;年底再次推出文字創作集和同名EP《地球其實沒有那麼危險》,宣揚環保概念。音樂與文字皆是謝和弦的個人全創作,這張與樂隊合作的搖滾EP拋出“地球不危險,危險的是人類”的概念,五首與樂團合作的歌曲也是謝和弦又一次全新嘗試。這樣旺盛的創作能力、這樣頻繁的發片率,不僅是新人,在眾多優秀的資深歌手中也極為少見。

  謝和弦的故事平凡得跟每天發生在我們身邊許多的故事一樣,一個從鄉下只身前往臺北打拼的無本音樂人,沒有任何宣傳,但他的朋友、家人和部落格上的歌迷一路支援。雖然年輕,但謝和弦沒有當下年輕人的浮躁,懂得自己的追求所在,還能時不時回過頭來看看自己,這點實在難能可貴。他的音樂中,有捫心自問的反省,有與年紀不符的成熟,也有證明自己擁有打不死的“小強”魄力。這些,都在口水歌大行其道的流行歌壇,像一顆摔不爛的草莓,倔強而堅強。

  發表作品:EP《我是謝和弦》

  EP+文字創作集《地球其實沒有那麼危險》

  首張專輯《雖然很芭樂》

  音樂風格:流行/搖滾/Hip Hop/R & B/另類/民謠/金屬/白爛/無法定義..

  創作能力:★★★★☆

  演唱能力:★★★★

  人氣指數:★★★★

  綜合評定:★★★★

  

09華語樂壇創作新人 謝和弦曾軼可凸顯風格(圖)

  棉花糖

  同樣來自臺灣的清新創作樂團,成立兩年多,是臺灣文化局核準的街頭藝人。棉花糖[katncandix2]由團長沈圣哲(圣哲)以及主唱莊鵑瑛(小球)所組成。活潑可愛的小球搭配樸實穩重的圣哲,一男一女,為樂壇少見的清新團體。街頭出生的“棉花糖”被譽為“北街頭的音樂風景”歷經無數街頭游唱的日夜,用歌聲表達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夢想的執著,并已在臺灣大大小小的音樂節中嶄露頭角。

  今年5月初發行的首張音樂創作專輯《小飛行》,圣哲的音樂創作+小球的歌詞及主音,綿密細致的音樂觸覺,會輕易地在聽過歌曲的人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上市以來在銷量與公眾口碑兩方面都佳評如潮。把同期上榜的謝霆鋒任賢齊等大牌專輯甩至身后,取得了不俗的銷量和口碑。

  在推出首張創作專輯《小飛行》的同時,“棉花糖”也走出臺灣,在北京街頭、鬧市和演藝酒吧進行不同規模的歌唱表演;在湖南衛視《節節高聲》中參加音樂榜評并獲得季度冠軍;在四川高校進行校園活動。影響力也延伸到東南亞,在新加坡Fresh music Awards 2009音樂評選大獎中,“棉花糖”超越當地人氣頗旺的偶像組合BY2及神木與瞳,獲得年度最佳新音樂團體獎。而在百度娛樂不久前剛剛公布的2009上半年娛樂搜尋資料中,棉花糖以半年累計破億次的搜尋點擊量,名列“最熱門港臺歌手組合”第二位,把SHE、蘇打綠動力火車遠遠甩在身后。而超過“棉花糖”列第一位的,是臺灣第一美少年團體---“飛輪海”。首張專輯的主打歌《我們都一樣》,也以近八千萬次搜尋下載量名列年度十大最熱門金曲第五位。

  “棉花糖”用年輕的眼睛看著現實世界,音樂充滿溫暖、力量和希望。在茫茫的流行音樂范疇中,棉花糖帶來的清新城市民謠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路。新專輯《小飛行》風格多樣的曲風,也打破了樂迷對獨立組合的一貫“Indie Pop”音樂的單薄印象。

影片:謝和弦《地球其實沒有那麼危險》MV

  

影片:謝和弦《地球其實沒有那麼危險》MV

  擁有網路超人氣的樂壇創作歌手謝和弦,繼2009年中發行首張專輯《雖然很芭樂》廣為樂壇與市場好評后,創作力旺盛的他日前再度推出《地球其實沒有那麼危險》圖文志與樂團創作EP。謝和弦自成一派的語言邏輯和音樂風格,備受網路族群推崇,在無名小站、Streetvoice、Facebook 等等各大知名網站,累積超越1000萬人次流覽見證,這些資料顯示出專屬謝和弦“鮮、猛、勇”的文字和音樂,火力強大地炮轟年輕世代,持續不斷引發《謝和弦爆炸效應》。

  此次發行《地球其實沒有那麼危險》精裝限量版產品不靠主流媒體操作,完全運用網路口碑機制,上市未滿一周旋即搶購一空,通路詢問度居高不下;透過facebook號召網友舉辦網聚活動,也在不到1分鐘內也立刻涌進百位歌迷報名。網路上接踵而來的爆炸效應更是讓他一舉拿下YAHOO 2009年網路搜尋人氣獎中重要的音樂人氣獎項“最佳人氣創作男歌手”,代表謝和弦的音樂創作,在銷售與人氣上都受到市場與媒體的鐵定。

  在謝和弦爆炸效應引爆之際,亞神音樂趁勝追擊,力邀知名導演比爾賈執導《地球其實沒有那麼危險》MV。為了實質展現謝和弦無本音樂人的搖滾風味,主場景特地選在三級古跡的自來水博物館拍攝,企圖營造新&舊、古早&前衛的沖突感。置身于百年歷史的巴洛克式建筑場景內,充滿后現代解構的實驗意味,謝和弦與團員在眾多古董級的黑色大抽水管中放聲吶喊,色調刻意營造濃烈的反差,將搖滾情緒擴張到極致。MV中也別有用心的加入自然元素的碎剪畫面例如樹木風水土壤以及瀕臨絕種的生物圖像,暗喻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侵略與漠視,欲望無止盡的人類成了地球的破壞者,而深受重創的地球轉而成為加害者,反身發出怒吼威脅人類的生存,希望藉由《地球其實沒有那麼危險》MV喚醒年輕人讓對現居的地球有更多的認知和關懷。

謝和弦與徐佳瑩勇奪臺灣網站最佳人氣男女歌手

謝和弦與徐佳瑩勇奪臺灣網站最佳人氣男女歌手
徐佳瑩

  亞神音樂兩位天才型的創作歌手謝和弦與徐佳瑩,不僅專輯銷售成績亮眼,網路上的人氣更是不惶多讓,兩人分別拿下2009年臺灣最大入口網站年度大獎中最重要的音樂人氣獎項,“最佳人氣創作男歌手”與“最佳人氣創作女歌手”,代表兩人在創作路上無論在銷售與人氣上都受到大家的鐵定。

謝和弦與徐佳瑩勇奪奇摩最佳人氣創作男女歌手

謝和弦與徐佳瑩勇奪奇摩最佳人氣創作男女歌手

  

謝和弦與徐佳瑩勇奪奇摩最佳人氣創作男女歌手

  亞神音樂兩位天才型的創作歌手謝和弦與徐佳瑩,不僅專輯銷售成績亮眼,網路上的人氣更是不惶多讓,兩人分別拿下2009年臺灣最大入口網站年度大獎中最重要的音樂人氣獎項,“最佳人氣創作男歌手”與“最佳人氣創作女歌手”,代表兩人在創作路上無論在銷售與人氣上都受到大家的鐵定。

  今天得獎日適逢謝和弦的圖文志+EP《地球其實沒有那麼危險》在臺灣的發行日,對于謝和弦來說是個喜上加喜的日子,謝和弦得獎時在臺上直呼這是個好彩頭,謝和弦在臺上還說自己是個從鄉下來的小孩,一路上努力的創作,終于開始讓很多人聽到并喜歡他的創作,他會繼續努力向更多人分享他的創作。

  徐佳瑩的創作從星光大道比賽開始就受到所有人的注意,這次拿下音樂的創作女歌手大獎,讓徐佳瑩更加鐵定當初選擇創作這條路是對的,在發表得獎感言的時候,徐佳瑩還即興創作一首《某某網站是我ㄧ輩子的好朋友》,贏得在場所以來賓與歌迷的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