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樂壇又出個性歌手 謝和弦闖樂壇不只彈和弦
在臺灣,有一些歌手是真的能憑作品和口碑,在很短時間內成功爆紅的,去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盧廣仲,最近又出了一個謝和弦。 這個剛滿22歲的小男生,長得不帥,演唱實力平平,也并非才華橫溢,更沒有什麼其他的特長,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所有的條件都不適合當藝人”。然而,他卻在上月中自己生日那天,發行了首張個人專輯《雖然很芭樂》,以名不見經傳的新人姿態,發片首周就沖到了臺灣專輯銷售榜第5名的位置。 看上去,成名好像是件很簡單的事,但其實謝和弦在成功前,所付出的代價遠超乎我們想象。日前,他接受了本報記者獨家專訪,講述了他出道這六年的經歷,原來,為了堅持自己在音樂上的夢想,他曾在綜藝節目裏扮過小丑,在偶像劇裏當過配角,而目的只是努力為自己創造一個當歌手發唱片的機會。 發唱片前要忍受…… 被老師嘲笑,“畢業后只能去站檳榔攤!” 謝和弦出生在臺中鄉下一個音樂家庭中,“阿公曾是歌廳樂隊的領班,家裏還開過歌廳,爸爸是鼓手,伯父是吉他手,姑姑是鋼琴手。”因為還未取名時,喜歡摸阿公的吉他,因此阿公給他取名和弦,從此,他便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 國中時,因為一心玩音樂而耽誤了學業的和弦,和“一群不念書的朋友”開始組建自己的樂團,老師嘲笑說:“你們不念書,畢業后只能去站檳榔攤!”國中畢業后,和弦的確沒有再待在學校,而是帶著自己的樂團到了臺北,去追逐自己的音樂夢。去臺北前,家裏人十分反對,不放心16歲的他一個人在臺北生活。從小跟阿公阿麼一起長大的和弦永遠忘不了離別時這樣的畫面:阿麼站在家門口,看著他坐在車上,一直跟他揮手。“這是我最難過的時候。”和弦說。 扮小丑被工作人員罵,“不會就滾回鄉下!” “現實總是殘酷的,”2003年,剛來臺北的謝和弦發現,“樂隊每個月只能接到一兩次演出,甚至有時還會因為被人說演得不好而拿不到錢。”而和弦能做的,就是把這些錢全都分給團員,自己分文不取,“因為是我把他們拉到臺北,把他們拉進了自己的人生,所以我要負責。” 為了生計,和弦當起了綜藝節目的“小丑”,“就是在節目裏扮丑、搞笑,可能每次只要幾分鐘,就可以領錢,領便當。”其實,私底下的和弦非常的沉默寡言,但節目中他卻極盡所能地夸張、惡搞。剛開始,他也不適應,“在綜藝節目裏面,都被工作人員當狗叫,他們不會喊你名字,直接說那個長頭發的過來……”曾經因為表現不好,他還被人罵:“不會就滾回鄉下!”但個性固執的和弦硬是堅持下來了。 家鄉大伯跟他父親說,“你兒子在電視裏喝尿!” 因為在綜藝節目裏表現得不錯,很快謝和弦開始有機會拍偶像劇。但是在劇中,他不是偶像,而是延續了“小丑”的角色。曾經有一段離譜的劇情,是他要在劇中被別人撒白粉,喝童子尿。電視播出后,家鄉的大伯告訴父親:“你兒子在電視裏喝尿!這麼多年什麼出息也沒有,還不回來好好讀書!”父親為此跟大伯吵了一架,卻什麼都沒有告訴他,只是經常給他打電話,淡淡地問:“兒子,最近怎樣?” 全心當歌手了也要忍…… 鐵皮屋裏寫博,搞“無本音樂” 來臺北一年后,謝和弦曾簽約到華研唱片公司,然而唱片公司看中的,并不是他的音樂才華,而是他在綜藝節目中的搞怪本領。于是,輾轉一年后他與公司解約。但他沒想到,因為接不到演出,2006年樂隊無法維系而最終解散。接下來的一年,和弦不再上綜藝節目,靠著之前省下來的錢維持生計,他開始一門心思做自己的“無本音樂”:他所有的作品都是用一個聊天用的麥克風和一把阿公送的木吉他完成,然后上載到部落格裏。他說。當時創作和錄音的環境,是一間頂樓加蓋的鐵皮屋。“屋裏沒有空調,夏天太熱我就把冰櫃開啟,吹電風扇。” 蟄伏一年后,和弦等來機會。這天他依舊上網寫部落格,發現亞神唱片工作人員留言,“他們問我要不要出唱片。”就這樣,和弦從自己創作的近200首“無本音樂”中挑選13首制作成了自己首張專輯,一張記錄了他在臺北6年心酸的《雖然很芭樂》。]]>
張貼留言